中文版 English 大学主页

03

机构队伍

您的位置:首页>>机构队伍>>实验室简介

新能源电力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简介

新世纪以来,为了应对化石能源枯竭、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人类共同面对的难题,一场以大力开发利用新能源为主题的能源革命正在世界范围内兴起。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为我国能源转型发展制定了全面的发展战略。推进能源革命,实现“双碳”目标,需要加快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

新能源电力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是以华北电力大学“电力系统保护与动态安全监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为基础,整合学校其他优势科技资源而形成的独立运行的研究实体,2011年3月由科技部批准建设,2014年9月通过专家验收。实验室先后于2013年和2018年通过科技部组织的评估,结论“良好”。2023年根据中央构建和强化战略科技力量的总体要求重组为新能源电力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现任实验室主任为刘吉臻院士,学术委员会主任为舒印彪院士。

随着大规模新能源电力接入电网,电力系统需要在随机波动的负荷需求与随机波动的电源之间实现能量的供需平衡,其结构形态、运行控制方式以及规划建设与管理发生根本性变革,形成了以新能源电力生产、传输、消费为主体的新一代电力系统,即新能源电力系统。实验室技术创新的重点方向是“多源互补、源网协同、供需互动、灵活智能”。目前的三个研究方向包括:

方向一 柔性输变电系统构建及装备

方向二 灵活智能发电与多源互补系统

方向三 源网协同控制与新能源电力系统保护

实验室的目标定位是围绕能源转型发展与双碳目标国家重大需求,发展新型电力系统构建理论,攻克灵活发电及主动支撑、多源互补与源网协同控制技术,解决行业发展中面临的重大工程技术难题,为新型电力系统稳定运行与大规模新能源消纳提供基础研究、重大技术攻关和科技人才支撑,建设成为新型电力系统领域原创技术策源地和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实验室现有固定人员208名,其中研究人员196人,技术保障及管理人员12人。有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1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6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入选者7人,海外高层次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3人,万人计划领军人才7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7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3人,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5人。现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1个,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4个。

实验室建设十年来,学校举全校之力保障建设经费与条件,现有科研用房2.9万平米,仪器设备总值超过1.8亿;十年累计科研经费19.2亿元;与国家能源集团、内蒙古电力集团、中国华能集团、中国长江三峡集团、中国华电集团、南方电网公司等电力央企共建了一批联合研究基地,加快成果转化与落地,五年合作经费超过6亿元。实验室以解决我国能源转型发展面临的问题为己任,围绕大规模新能源消纳与新能源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方向,注重科学研究与工程应用相结合,取得了一批重要的研究成果,形成了自身的优势与特色。开展了新能源高效转换与发电过程特性、先进输变电技术与电磁理论、新能源电力系统控制与优化、多元信息融合与综合能源系统优化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攻克了一批理论和技术难题,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励12项,含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10项,第一完成单位省部级一等奖22项。

实验室始终坚持深耕高水平国际合作,依托现有的4个“111计划”创新引智基地,强化与世界一流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实质性合作,被科技部认定为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实验室还被评为智能电网安全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中关村开放实验室以及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电力科普教育基地。

版权所有 新能源电力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 您是第 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