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 English 大学主页
您的位置:首页>>最新动态>>学术报告

“电工理论与新技术学科发展路线图”研讨会成功举办

信息发布于:2016-12-23

  12月17日至12月18日,由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理论电工专委会和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理论电工专委会联合主办,新能源电力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承办的“电工理论与新技术学科发展路线图”研讨会在国际交流中心举办。出席会议的专家领导有华北电力大学副校长檀勤良、中国工程院刘尚合院士、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所长肖立业、保变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程志光、天津工业大学校长杨庆新等。研讨会由新能源电力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崔翔教授主持。

  

  檀勤良致欢迎辞。檀勤良向来宾重点介绍了华北电力大学近年来在学科建设方面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他强调,学科建设不仅是教育事业的生命线,也与科研工作呈“手心手背”的关系,即学科建设是科研工作的基础,而科研工作也同样对学科建设起一定的推动作用。

  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理事长杨庆新代表主办此次研讨会的两个专业委员会在致辞中对会议的研讨方向提出了三方面希望:其一,希望与会的各位专家学者能够不断积极探索前沿科学技术;其二,希望能够在此次会议研讨的过程中凝聚多方共识;其三,希望专家学者们能在今后实现彼此间的合力支持,这也是他有信心在本次研讨会中达成的目标。

  刘尚合院士做了电磁环境与军民融合的特邀报告,报告内容包括电磁环境与电磁环境效应、积极推动E3军民融合研究、下一步考虑和近期工作的见解和思考。刘院士指出,电磁环境日益复杂,其带来的电磁环境效应也逐渐增强,例如形成电磁雾霾,这使得短波电磁环境恶化。而针对这一问题,基于全球共治的原理和合作竞争与共享的方法,我国提出了国际上首个关于全球共治短波电磁环境的自主提案,该提案获得了国际电信联盟193个成员国的一致采纳。此外,刘院士还在报告中强调了积极推动E3军民融合研究的重要性。他介绍称,截至目前,军口的基金指南、“十三五”预研指南已经在网上公开。而今年9月在北京召开的提升电磁制衡能力的学术沙龙中,更有与会者建议,军民融合,建立我国无线电地图。此外,新技术诸如电磁防护仿生技术,新材料诸如电磁防护材料的蓬勃发展,都充分表明了军民融合的时机已悄然到来,因此我们更应积极推动其融合研究。最后,刘院士分享了有关电磁环境效应的顶层设计、装备EMC、基础数据库建设和建设电路、系统、空间三位一体电磁兼容及防护体系的下一步考虑,并通过列举针对诸如雷电预警及防护、高铁问题、特高压输电问题等事例的解决措施,论述了基础学科的研究可以一定程度上处理日常生活与科学技术间的矛盾,他的思考独具启发和指导意义。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肖立业所长应邀进行了题为“电工理论与新技术未来发展方向的探索和思考”的报告。他的报告以电工理论与新技术的内涵作为引入,以自然界的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及应用作为铺垫,继而介绍了认识电工理论与新技术发展方向的四个维度,即需求驱动维度、学科交叉驱动维度、学科自身发展维度和其他学科前沿驱动维度。在需求驱动维度上,肖所长从物质、能源及信息等七方面进行了精炼总结;在学科交叉驱动维度上,他强调了电工理论与材料科学、信息科学等多学科的交叉应用。之后,肖所长还引用了习总书记2014年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内容,表达了对专业基础学科的理论突破和建设以及自主创新成果的热切期望。最后,肖所长通过提问条形磁铁、蹄形磁铁及通电螺线管周边激发的磁场中哪些能量可以用来发电,作为其报告的结束,意在鼓励与会的诸位专家学者积极思考,不断实现理论技术上的突破。

  来自清华大学、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重庆大学、华北电力大学、河北工业大学等全国各高校的多位教授专家,以及一线研究所的研究员和企业的工程师相继进行了内容详实、学术理论完备的主题发言。在大会讨论及分组讨论环节中,各位专家积极发言,现场气氛热烈,在共同推动学科发展凝练重点研究方向方面达成了共识。


浏览人数:

版权所有 新能源电力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 您是第 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