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 English 大学主页
您的位置:首页>>最新动态>>学术报告

陈维江院士作智能电网助力新能源讲座

信息发布于:2017-04-20

  3月31日下午,国家电网公司副总工程师、中国科学院院士陈维江莅临华北电力大学,作题为“创新智能电网技术,助力新能源发展”的专题演讲。讲座由律方成教授主持。



  陈维江院士指出,随着时代经济和工业的发展,人们对能源的需求有增无减。但传统化石能源的开发利用存在三个突出问题:资源紧张、影响气候、环境污染。因此,发展以风能和太阳能为主的新能源,是解决化石能源所面临的突出问题的必然趋势。他通过一系列数据说明:新能源发展备受全世界关注,中国在该领域的发展最为迅速,风力发电和光伏发电的装机容量均为全球第一。

  陈维江院士指出,新能源发展也存在突出问题。第一是随机性和波动性,光伏和风电都高度依赖于天气和气候,并网以后对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影响很大;第二是资源分布的不均匀性,风电光伏基地往往远离用电负荷中心,形成传输和消纳困难。他根据新能源发展存在的问题,从电网角度细致解释了如何助力新能源发展:一、先进输电技术,支持大规模的新能源开发,将其输送到负荷中心;二、大规模新能源接网、并网技术,重点解决大规模集中开发新能源时存在的并网困难;三、智能配用电技术,合理解决分布式利用新能源的并网难题。针对三大智能电网技术助力新能源发展的现状,他鼓励学子积极研究相关课题、为电网发展作出贡献。



 

  陈维江院士指出还结合自身的工作经历,深入地介绍发展智能电网三大技术的发展过程与骄人成就:

  第一,先进输电技术,分为特高压输电技术和柔性输电技术。特高压输电技术具有距离远、容量大、损耗低、占地少的技术特点,在本世纪初被列入国家能源发展战略;柔性输电技术则有助于集中解决电力系统内存在刚性较强、替代性少、灵活性差等问题。在我国开展高压输电技术初期,为攻克直流输电由500千伏提升至800千伏时面临的三个放电问题——电源放电、外绝缘放电、内绝缘放电,我国建立了相应的实验基地,形成完整的实验体系并开展相应实验研究,同时联合设备厂家进行设备研制,最终在控制设备体积的情况下解决了设备的运作问题。目前国家电网公司已经建成“三交四直”特高压工程,正在建设“四交六直”特高压工程,其中主流输电等级提升至1100千伏,输送容量1200万千瓦。柔性输电技术则分为交流和直流,我国的柔性直流输电技术在近几年发展迅速,已赶超美国,未来还将利用可关控全面控制技术对其进行改进。

  第二,大规模新能源接网、并网技术,主要是为克服新能源的随机性与波动性等特性开发的先进技术。针对其随机性,相关科研单位通过对大数据分析,揭示新能源规律,提高新能源预测精度,进而对风力发电与光伏发电的功率加以预测并指导布局、优化调度,从而保障新能源上网。针对其波动性,为使得新能源配合电网稳定运行,研发大规模储能技术,实现全面国产化,可为风、光上网提供有力支持。此外,针对风力发电、光伏发电本身存在的缺陷,如抗导能力差、低电压穿越时容易脱网等问题,控制技术保证电网在故障时继续运行一段时间并维护电网安全运行,虚拟同步技术可以使光伏、机电元件实现系统的自动稳定运行。

  第三,智能配用电技术,使得配电网直接智能化地与用户互动,还将接入分布式新能源。传统配电网是单方向的,而智能化则强调其在可靠性、信息监控、自愈技术及快速消化新能源等方面的技术提高。在智能互动方面,除了通过智能电表实现信息互动,还要实现电网内的信息互动,令具有储能能力的用电负荷在需要时也能充当电源。在支持分布式方面,断路器、双向保护及并网接口控制系统才能实现分布式新能源接轨。陈维江院士指出,用电技术和老百姓息息相关,我们想要在智能用电方面和国际并轨,就需要在用电信息采集、电动车充放电设置、智能楼宇园区和智能家居方面做的更多的创新工作。

  陈维江,教授级高工,高电压与绝缘技术专家,国家电网公司副总工程师,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电力系统电磁瞬态分析方法及防护技术研究,主持交、直流特高压输电系统电磁与绝缘特性基础问题研究,获得了多时间尺度瞬态过电压特性,提出过电压深度抑制方法和绝缘配合方案,支撑我国自主研发成功国际领先的特高压输电技术;系统研究了电网雷击先导放电机理与绝缘线路雷击断线机理,提出了基于雷击风险概率分布实施疏、堵防护的差异化方法,其成果在电力系统和高铁牵引供电系统获得广泛应用。获国家发明专利40余项,发表EI、SCI 论文130余篇。2008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排名1),2012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排名2),201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1)。2013年获得中国电力杰出贡献奖。


浏览人数:

版权所有 新能源电力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 您是第 访客